中国不同籍贯农历新年习俗(下)


华人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节日,这节日也承载着根深柢固的中华文化,对于中华子弟而言,农历新年不仅是民族节日,也寓意着新一年所带来的新希望。在中国,华人籍贯众多,新年习俗自然不同,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中国各个籍贯如:福建丶客家丶广东丶潮州丶福州人的新年习俗,看看那些传统习俗流传至今,是否有些你家还在跟随遵守呢?

◆  广东人

广东人习惯在年二十八这天在家大扫除,所谓「年二八,洗邋遢」即是把不好的东西所洗掉。

一般打扫完卫生后,广州人喜欢在楼梯的墙上贴一张「上下平安」的挥春;在大门上贴一个「福」字或者是一张财神的画像,或者是招财进宝、花开富贵等的立体图形挥春,在大门的楣和门的两边都贴上一幅对联,在房门上根据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挥春,一般老人家的房间贴「龙马精神」、「身体健康」,年轻人的房间贴「万事如意」,小孩子的房间贴「学业进步」,书房贴上「心想事成」。

 

#遵守习俗:

* 红包习俗

在广东,红包不叫压岁钱,叫作「利是」,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,广东人是结婚的人给未结婚的人红包,只要未结婚都可以有红包收。有时候给红包会给两个,寓意「好事成双」。

* 除夕夜

除夕夜里用热水烧开柚叶来洗澡,这在广东人习俗里表示把污秽、「穷气」、「衰气」洗掉,人们就可以「干干净净」地进入新的一年。而且在洗澡过后,穿上新的衣服、鞋子、袜子、帽子等,寓意从头到脚都是焕然一新,这个习俗在现在已经慢慢淡化。

每年除夕,广东人会在自家门口摆上一桌子奉神用的食物酒水,还会放鞭炮。这一年中,家中有添男丁的家庭则需要到祖祠打扫卫生,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。吃饭前还会拜祭「床头婆婆」,这样晚上爱哭闹的小孩子能乖乖听话睡觉。

「年卅晚,行花街,迎春花放满街排,这朵红花鲜,那朵黄花大,千朵万朵睇唔哂……」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,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。行花街是广州人心中最喜爱的过年习俗之一,后来在广东其他城市也有这种习惯,如果你在广东过年,记得一定要行下花街。

* 年初一

贺新岁、鸡日-「大吉(鸡)利市」,拜年派「利市」。凌晨起来祭祖拜神、放炮仗,意为抢春。一天吃斋,祈求来年顺利:「年初一吃斋,胜过吃一年斋」。俗传初一是扫帚的生日,忌动扫帚。全天不能往外泼水、倒垃圾,怕因此破财。

* 年初二

在广东人习俗里,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「头牙」,所以要吃开年饭,要「抢头牙」。开年饭习惯要早吃,吃得越早越好。在年初二,广东人习惯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孩子回外家探老人,并在娘家吃饭,派红包给娘家的小孩。

* 年初三

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,同「赤口」谐音相似,这一天广东人通常不会外出拜年,据说会比较容易发生口舌之争。这一天如果有人拜门,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,不过如今人们过年难得一聚,这个习俗已经逐渐被遗忘了。

* 年初七

在广东,年初七被称作「人日」,即「人的生日」,按照「占书」记载,上天造物的 顺序是「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」,所以初七就是人日。在这一天,广东人习惯煮七样菜,当中要包括芹菜、蒜、葱、芫荽、韭菜等,煮好后全家一起吃。

* 年初九

年初九,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,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。在老广州要祭拜玉皇大帝,拿出鸡鸭、鱼肉。

* 年十五

元宵节吃的是汤圆,广州人也在这一天里要逛花灯。此外,广州的郊区农村里,去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掛一个灯笼在祖祠里,表示向祖宗报到。

 

◆ 潮州人

潮州谚里说:「有钱无钱,剃头过年」。潮州人爱清爽整洁,把理发叫做剃头,初一十五是不能剃头的,所以在过年前,男的(特别是小男孩)必须剃头,女必「挽面」,以容光焕发迎新年。

潮州人过年习俗多、禁忌也多,这些禁忌虽很多新生代已无法完全配命,但这些传统习俗最主要是体现潮州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,同时也为了趋吉避凶、祈福迎祥的好意头。潮州人的新年是称为“新正”(潮州语),过年见面与亲朋戚友都会互说「新正如意」,对方则会回说「同同如意」回礼。

 

#遵守习俗:

* 除夕夜

第一件大事就是祭祖,搬来一张八仙桌,摆上祭品,家中的长辈要从神龛上请下香炉,再按辈分依次跪拜,长辈要给小辈们发「压岁钱」,能赚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,称为「压腰兜」。吃团圆饭的菜式很讲究,像三鸟肝肠、炒芹菜蒜等,都有寓意。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。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、米缸要装满米,象征「年年有余」。是夜灯火通宵,家家户户合家守岁,等待新年的来临。

* 年初一

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,称「春节」,古称「元旦」,俗称「过年」。是日一大早,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,放鞭炮,拜天地祖宗、祭祀祖先。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,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,故用斋餐。

在这天,人人都要说吉利话,不准恶口骂人、不得向人家讨债务;这一天不准倒脏水、不准动刀、剪,更不能扫地,应把扫帚藏起来,让垃圾积下,说是“堆金积玉”。不小心打破碗碟,马上说“花开富贵”的吉利话。

吃过早饭后,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。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,都要拿潮州柑去。因柑比桔大,故取名大桔,而桔与吉同音,用谐音会意法,就成了「大吉」。必须注意的是,带多少柑没多大关系,但一定要偶数,不能奇数。

* 年初二

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(潮州话叫“家后”)拜年。回娘家的女儿女婿必须带上礼品。

 

◆ 福州人

在农历新年前,家里屋外的卫生都要打扫一遍,福州人称为“筅(xiǎn)堂”。这是福州人的老习俗。在福州人眼里,「筅堂」不仅有卫生大扫除之意,而且还有辞旧迎新的意思。还有,「筅堂」的顺序是有讲究的,顺序是要从上到下、从里至外。

 

#遵守习俗:

* 祭灶(农历十二月廿三到廿四)

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、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。以前在福州,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时间不一样。福州有句俗话「官三、民四、曲蹄五」,指当官者廿三祭灶,老百姓廿四祭灶,曲蹄囝(疍民,连家船民)廿五祭灶。

* 做小岁(年二十九)

除夕的前一天晚上,福州人叫“做小岁”,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。祭祖宗,摆祭品及祭拜是件很繁琐的事,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、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,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,要花一整天的时间。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。

* 除夕夜

福州有句老话:「好囝不赚卅暝晡(意思是: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)」。在外地经商、打工的福州人,在除夕前一定会回家过年吃顿团圆饭。「人不齐不开饭」在老福州人的眼里,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。

而且,福州人的年夜饭很讲究,切片油煎的年糕是必备的。还有红糟鸡、春卷、煎糟鳗鱼、芥菜、蟹炒白粿、番鸭汤、鸡汤、九节虾、南煎肝、芋泥、太平燕等等。太平燕是用肉燕(一种小吃,跟馄饨类似)加鸭蛋煮汤,福州话「蛋」叫「卵」,鸭卵的谐音是「压乱」,有平安的意思。

年夜饭的顺序也有讲究,菜肴中则第一筷要吃俗称为「皇帝菜」的菠菜,以表示「青嘴平安」;第二筷喝「豆腐汤」,因为豆腐越吃越有,表示一家生产收入越吃越增多;第三筷要夹鱼,表示年年有余。此外,福州人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,吃完年夜饭,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,意思是童言无忌,如果小孩说错了什么话,希望神明不会怪罪。

* 年初一

传统的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,必须先祭天,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。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,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,周围则插上筷子,有向天祈福之意。这天还要吃一碗太平面,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,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。顾名思义,太平面是吃平安的。

* 年初二及初三

媳妇回娘家,闽侯俗称「女婿日」。是指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,并在女方家里吃饭。

* 年初四

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。初四清晨,家家户户,焚香「接神」,迎接去年送上天的灶君回銮就位。这一天也称“开假”,店铺在这天燃放红炮,开门营业!